“于青菜”是誰?就是被清康熙皇帝譽為“天下廉吏第一” 的于成龍 ,他在江南任上是“日食粗糲一盂,粥糜一匙,侑以青菜,終年不知肉味。”江南百姓因而親切地稱他作“于青菜” 。今年央視一臺開年大戲《于成龍》收視率不僅破“2億”,而且,繼1月熱播后最近又在央視八臺復播。這是因為該劇契合正風反腐的時代背景,以宏大的歷史視角,生動詮釋和弘揚了于成龍“以民為本、勤政清廉、敢于擔當”的為官精神。筆者認為,《于成龍》撞擊今天的生活,為百姓審視官員提供了一面鏡子。
為官當學于成龍的為民情懷。從一介書生到七品知縣再到一品大員,職務變了,但他勤儉的本色沒有變,從偏僻的羅城到繁華的江蘇,環(huán)境變了,為民的情懷沒有變。布衣草鞋,完全沒有官架子,視百姓為天,鄉(xiāng)間問貧、田間耕作、緝捉盜賊、救助孤兒,不允許增收火耗、勒索民眾。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,哪怕赴湯蹈火,也在所不辭,長年忍受離母別妻拋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獨。“見賢思齊”,在倡導各級干部為民務實清廉的今天,學習于成龍的高尚情操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。。
為官當學于成龍的清廉操守。于成龍之所以被康熙三次授予“卓異”, 譽為“天下廉吏第一”,源于他一生清廉淡泊,兩袖清風,不愛錢、不受禮、不納妾、不住毫宅、不吃宴會,為官數(shù)十載,歷盡磨難,不忘母訓,做個清官,無怨無悔。他掌管過的錢糧無數(shù),到頭來卻是一貧如洗。300多年過去了,仍可作為鏡鑒,那些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,當對照于成龍清廉的事跡照一照,深刻反思,躬身自問。
為官當學于成龍的擔當精神。他面對惡勢力,不顧個人安危,敢于挺身而出揭露社會上的黑暗面和各種弊端。“攪考場”,挖出以考謀私,出售考題的大小蛀蟲。臨威不懼,有勇有謀平匪患,保穩(wěn)定,為國為民鞠躬盡瘁。不畏權(quán)勢,嚴整吏治、革除積弊。而當前少數(shù)黨員干部擔責意識欠缺,遇到需要處理的問題,“怕”字當頭,能避則避,一句“不能辦”就一拒了之, 致使一些通過努力可以辦好的事項辦不下來,讓群眾很失望。
為官當學于成龍,留下清正在人間。
編輯:何誠